要不要委托律师?

当亲人突然被警方带走,大多数家庭都会陷入慌乱——不知道发生了什么、不知道人在哪里、更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。这时候,“要不要委托律师”成了摆在家人面前最现实的问题。作为普通人,我们该如何理性应对?
当然,办案单位有义务告知家属关押的原因(罪名)和地点(看守所)。但是,出于侦查保密的需要,家属可能会觉得这点有限的信息远远“不解渴”。拘留、逮捕通知书只写涉嫌某某犯罪,但不说具体金额或者情节轻重。有时会延迟通知(特别是家属电话不通,需要邮寄等情况)。家属打电话询问案情,警方依法不能透露细节。这就好比去医院看病,医生会告诉得了什么病,但具体的检查报告、治疗方案需要患者本人或委托的家属才能查看。刑事案件中,律师就相当于那个能查看“病历”的家属。
由于家属不能与被关押的人见面,家属通常都比较着急。尤其是不知道被抓原因的情况下,对家属来说更是一种煎熬。被抓的人也迫切希望给家属一个解释,缓解他们的焦虑。此时就产生了对中间人的需求。又因为法律规定的限制,侦查期间,只能委托律师与被关押的人会见,所以家属陷入了一种略为被动的选择——如果要见到自己的家人,了解情况,就只能委托律师去办了。
从只能委托律师到一定要委托律师,是两件不同的事情。只能委托律师,是受制于法律规定,这一点家属没有选择的余地。要不要委托律师,则在于家属的自愿,虽然只能委托律师,但是可以选择不委托。
如果家人牵涉的事情较小,且家属出于对办案单位的信任,确信家人可以很快回家,目前一切安好,那么确实可以不用委托律师,耐心等待即可。
如果家属希望核实办案单位转述的情况,或者转述关心,就只能委托律师会见了。不过,因为此时的需求比较简单,可以不用委托资深律师。
如果家属希望律师在案子上面起到推动作用,为家人争取从宽处理,甚至无罪释放,那就更加只能委托律师了。这样的需求之下,对律师的要求很高,不仅要求律师有执业证,而且还要求律师确实具备相关案件的办理经验。有时候,家属可能会更换多位律师,直到满意为止。
然而,律师的意见可能不被办案机关采纳,哪怕律师的意见是有根据的、有道理的。如果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,那就不要委托律师,以免“人财两空”,心生怨恨。还有,国家禁止律师承诺结果,更不允许达到了某种结果就收费,达不到某种结果就退费。如果与律师私下约定“以结果论英雄”,对双方来说都存在极大的隐患。
律师不是万能的。但是,没有律师可能确实不行。就像生病了可以自己吃药,但做手术必须找医生一样。亲人被拘留后,如果只是普通感冒(比如情节显著轻微的案件),自己调理或许能好。但若是需要动手术的大病(可能判刑的案件),专业律师就是那把救命的手术刀。
作者介绍

刘涛•律师
湖北楚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,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硕士,湖北省首批刑事专业律师(湖北省律师协会2021年评定)。
在刑事辩护方面取得的业绩较为突出,办理的无罪(含按照无罪处理)以及依法从轻、减轻处罚的案例主要有:
2017年某故意伤害案(不起诉,获国家赔偿)、2017年某职务侵占案(刑事拘留、批准逮捕和移送审查起诉的罪名为更重的诈骗罪,提起公诉和判决按照职务侵占罪处理,并适用缓刑)、2017年某合同诈骗案(提起公诉的罪名为伪造身份证件、合同诈骗二罪,判决按照合同诈骗一罪处理)、2018年某职务侵占案(二审改判无罪)、2018年某故意杀人案(死刑立即执行改判为缓期二年执行)、2019年某敲诈勒索案(经辩护人提出羁押必要性审查,无罪释放)、2019年某开设赌场案(批准逮捕之后撤回起诉)、2020年某故意伤害案(认定正当防卫,获国家赔偿)、2022年某帮信案(相对不起诉)、2022年某故意伤害案(宣告无罪,系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2023年工作报告10名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的案件之一)、2023年某帮信案(辩护人做无罪辩护,判决“实报实销”)、2024年某抢劫案(不批准逮捕之后终止侦查)、2024年某非法拘禁案(相对不起诉)。